大多数监测项目都是根据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制定的。
公式现在不是所有的项目都监测,因为共有几百,甚至上千项,监测不过来,花不起那么大的代价,也没有那么多人手。
公式环境监测会优先考虑量大、面广、影响大的污染物。
公式就目前条件下,还是要分轻重缓急,应把政府和公众关心、又对改善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有直接关系的污染物和理化指标,作为优先监测、优先控制项目来考虑。
◆本报记者李军
有专家认为,我国目前环境监测主要是针对化学需氧量、氨氮、二氧化碳、氮氧化物等因子,而具有明显健康影响的非常规污染物的监测信息相对缺乏,相应监测布点也多是满足污染源监控和环境质量评估的需要,未能针对人群分布特征,从满足环境健康需要角度开展综合监测。那么,我国环境监测项目是怎么确定的?为何有些污染物未被纳入监测范围?对此,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复盛。
现行监测是考虑到人体健康的
记者:有专家认为,现在我国环境监测指标设置不是基于人体健康,而是根据环境保护需要,是这样吗?
魏复盛:现在的监测项目是考虑到人体健康的。环境污染了,我们要例行监测,大多数监测项目都是根据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来制定的。比如,大气的10项标准,再比如PM2.5、苯并(a)芘、挥发性有机物、二氧化硫、二氧化氮、铅、一氧化氮等。
记者:也有一种观点,认为现在常规监测的项目,如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、化学需氧量等,离人体健康的要求都比较远,很多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指标并未纳入监测范围。您怎么看这个问题?
魏复盛:不能这么说。纳入到监测范围的项目都与人体健康有直接关系,比如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等。日本四日市曾发生过******事件,就是由二氧化硫污染引发的。过去,在日本曾发生过儿童做操时晕倒,后来研究发现跟氮氧化物污染有关。我国把这两项指标纳入常规监测范围,借鉴了国外经验,是考虑到人体健康的。
现在不是所有项目都监测,是因为共有几百,甚至上千项,监测不过来,花不起那么大的代价,也没有那么多人手。
记者:我们在制定环境监测指标时,会优先考虑哪些项目?
魏复盛:会优先考虑量大、面广、影响大的污染物。比如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和石油为主,烧煤燃油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污染物,这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,具有共同性,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普遍存在。所以,就会考虑把这些污染物纳入常规监测。
记者:有没有哪几种污染物,确实跟人体健康关系很密切,但却没有被纳入监测范围?
魏复盛:也有。比如二恶英,二恶英是致癌物,在一级致癌物中毒性******,但它却是高毒性低风险的致癌物。为什么说它低风险?因为暴露的剂量很低。二氧化硫暴露的剂量是微克(μg)级的,二恶英暴露是皮克(pg)级的,1微克相当1000纳克(ng),1纳克相当于1000皮克。所以,二恶英虽然毒性很大,但人的暴露量很小,风险就低。
我有句话:不以物质有无论是非,而要以暴露量的多少为条件。像二恶英这种毒性很大的污染物,在环境中量很少,所以它的风险并不是很大。只是某个局部有污染源时,才会很高,是局地不是很普遍的污染物。
再比如重金属铅,环境里到处都有,铅污染会引起血铅超标。如果身体里血液每升有几百微克,那就比较高,会引发铅中毒;如果人体血液浓度含铅100微克以下,甚至只有十几、几十微克,那对健康影响就不会太大。所以环境中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大不大,也跟浓度和剂量有关系。
记者:污染物能不能纳入监测范围,是不是跟公众的关注度也有关系?
魏复盛:有关系。比如某种污染物暴露出的问题较多,就会引起大家高度关注,可能在制定标准时,就会考虑把它纳入常规监测范围。就像PM2.5,原来监测不太重视它,现在重视了,把它纳入了。
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日本九州大牟田市一家粮食加工公司食用油工厂,在生产米糠油时,为了降低成本追求利润,在脱臭过程中使用了多氯联苯(PCBs)液体作导热油。因生产管理不善,PCBs混进了米糠油中。随后受污染的米糠油被销往各地,造******员的中毒生病或死亡。后来的研究进一步证明,多氯联苯受热生成了毒***更强的多氯代二苯并呋喃(PCDFs),后者同样也属于持久***有机污染物。
以前******各国都没有太重视多氯联苯(PCBs),日本发生米糠油事件后,很多******都把它纳入了监管范围,相应的标准也已经制定。
记者:除了成本和人手问题外,制约我国监测范围和能力的,有技术和设备方面的因素吗?
魏复盛:也有这方面因素,监测的项目多,要买的仪器设备就多,成本自然就高。但有些污染物,即使监测出来,因在环境中的浓度很低,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不大。就目前的条件下,还是要分轻重缓急,应把政府和公众关心、又对改善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有直接关系的污染物和理化指标,作为优先监测、优先控制的项目来考虑。
环境与健康监测应从******层面着手建设,不能光靠环保一个部门
记者:我国现有的环境监测主要有哪几种?
魏复盛:我国环境监测主要包括3种:常规监测、污染调查监测和科学研究监测。
常规监测又称为监视性监测和例行监测,是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、长时间的监测,以确定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状况,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,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。常规监测又包括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的监督监测。比如,根据《环境空气质量标准》(GB 3095-2012),常规监测包括二氧化硫、二氧化氮、可吸入颗粒物、一氧化碳、臭氧8小时浓度限值和细颗粒物6项指标。
污染调查监测主要是为了摸清污染状况,比如做有机氯的污染现状调查,通过监测看它达到什么水平,然后评估对人体健康有多大风险,为政府管理部门治理和公众健康防护提供参考。污染调查监测更多的是积累数据和资料,了解现状,摸清家底。
还有就是为了科学研究而进行的监测。比如,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布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名单,包括很多项,我国作为《斯德哥尔摩公约》缔约方,如何履约?我们家底怎么样?哪些地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比较高?怎么来减排以减少危害?这就需要做调查研究,进行环境监测。再比如,挥发性有机物对PM2.5的贡献有多大?都是什么化合物?是怎么转化成PM2.5的?要把这个问题搞清楚,需要做调查研究,就要先进行监测。
有些污染物控制还没有达到发布标准的程度,需要先把家底摸清楚,进一步认识这种污染物,包括它的分布、危害、来源等,为今后解决污染积累资料,这种监测比较多。
记者:相关部门也在做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的试点工作,您认为如何做好环境与健康监测?
魏复盛:现在我国环境与健康监测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,应该从******层面来着手建设,光靠环保一个部门无法做到。
环保部门可以利用现有的这套环境监测系统,跟卫生部门合作,比如与******疾控中心和医院合作。卫生部门主要侧重于疾病的统计,因此掌握着健康效应的大量数据,包括病种、门诊、住院的人数、死亡人数等数据,对于不同的污染气象条件,这些数据是不一样的。如果把环保部门监测的数据与卫生部门统计的数据对应起来,就很能说明问题。卫生部门对污染物毒理毒性实验研究更有优势,还有高校、科研院所共同合作,可以优势互补,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。
从保障公众健康角度来说,环保部门和卫生部门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。因此,双方应该联手合作,实现数据共享,共同对一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,得出结论后向社会发布,从而达到更好地维护公众健康的目的。但这需要一个过程,现在部门之间协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。
部门之间数据共享可以实现优势互补,达到数据价值******化
记者:您提到数据共享的问题,现在很多研究人员对此颇有微词,认为这一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瓶颈。为什么数据难以实现共享?
魏复盛: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,既有管理上的原因,也有使用者的问题。现在是大数据时代,数据应该共享。
政府管理部门应该做出规定,哪些数据可以共享,哪些数据需要保密。政府管理部门做出规定后,共享那些非保密的数据,对******并没有什么损害,还可以通过公布数据,让社会知道真实情况,达到数据价值的******化。现在很多部门以保密搪塞,进行数据封锁,研究单位之间也互相封锁。
对研究部门之间来说,数据共享可以实现优势互补。我一直在呼吁数据共享,媒体也应该呼吁,包括我们环保部门,监测数据要共享。当然,数据发布部门可以做出规定,怎么使用、用在哪些方面等,大家遵守这个规定才能使用。使用者应该尊重发布者的劳动成果,规范使用,比如引用时注明出处等,不能随便拿来就用。